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三大产业 > 现代农业

豆丹“小虫子”,振兴“大梦想”

在江苏东部的连云港,一种名为豆丹的小虫子,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命运。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昆虫养殖,这一转变不仅为当地农民开辟了致富的新途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与活力。

大食物观下的创新选择

在连云港,豆丹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清代文人蒲松龄最早在《农桑记》中提到豆丹:豆虫大,捉之可净,可熬油...每虫一升,可得油四两,皮焦亦可食。这种富含蛋白质的小豆虫以其独特的美味深受当地人喜爱。然而,长期以来,豆丹主要以仿野生养殖模式为主,产量低,价格高,普通家庭难以品尝。

云台农场坐落于连云港境内,北依魏峨的云台山脉、东临波澜壮阔的黄海,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保障食物安全和营养均衡,国家积极倡导大食物观,鼓励向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云台农场高效农业生产区负责人卞德胜回忆道:我们最初选择发展豆丹产业,是因为连云港及周边地区已有一定的豆丹养殖基础和市场需求。相比传统高效农业项目,豆丹养殖不仅门槛高,难度大,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整个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也为我们农场发挥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提升高效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契机。

在这一背景下,云台农场抓住机遇,决定发展豆丹养殖。随着昆虫蛋白市场需求的增长,云台农场发现豆丹产业潜力巨大——它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同时为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新方向。

技术攻坚,揭开豆丹养殖的神秘面纱

豆丹养殖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技术要求。卞德胜回忆道:起初,云台农场成立了一个由2~3人组成的攻坚团队,专门研究豆丹养殖技术。养殖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虫卵繁育。为此,农场投入2万元购买种虫,开始自主实验。我们发现,豆丹的养殖过程与养蚕类似,从卵变蛹,再由蛹化为蛾,蛾子交尾产卵,最终孵化为虫。然而,与经过数千年驯化的蚕不同,豆丹仍保留野性,未被驯化,这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养殖初期,团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春季成虫交尾率低、小虫成活率低、产量不稳定等,为攻克这些难题,团队把握一切机会汲取养殖经验,不仅通过书本学习理论知识,还借鉴了家蚕、柞蚕的养殖经验等。从豆丹的生长习性到生长规律,从采收入土到室内越冬,从加温升温化蛹发蛾到交配收卵,直至最后采收豆丹,团队都是一步一步摸索着前进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团队成功掌握了豆丹室内越冬、人工催育、化蛹、羽化、交尾、卵粒收集、消毒等整套繁育技术,解决了豆丹养殖成活率低、大规模生产难、受天气影响大等技术难题。2019年,云台农场豆丹被列为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2023年其绿色高效饲养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江苏省农学会技术创新三等奖。

助力乡村振兴,展现企业担当

云台农场作为江苏农垦旗下的国有农场,在取得技术突破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当地具备产业基础的贫困户免费传授豆丹养殖技术,并捐赠豆丹虫卵,助力脱贫致富。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农场通过技术支持和产业带动,向苏北及河南、山东、安徽等多个地区的养殖户供应优质豆丹虫卵,累计供应超过4000余万粒。同时,农场举办了50余次豆丹养殖培训班及上门指导服务,带动养殖面积达到10万余亩,帮助销售豆丹产品超过25万斤,使豆丹养殖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云台农场帮助更多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形成了农场引领、农户参与的双赢模式。

豆丹的经济效益非常高。每亩豆丹的平均产量为150200斤。在每年5月前后,豆丹的价格可高达每斤500元。但随着季节变化,产量增多,价格逐渐回落。按照平均每斤100元计算,每亩地的收入可达1.5万元到2万元,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经济效益。云台农场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宋光锋表示,豆丹已成为农户们的一大收入来源和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随着豆丹产量逐步稳定,价格逐渐回落。曾经的奢侈品如今已走入寻常百姓的餐桌。然而,云台农场的目光不止于此,农场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研究发现豆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益生菌,具有显著的健康功能。通过科技赋能,豆丹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农场计划将这只乡村小虫推向高端市场,打造一条健康功能性的产品线,进一步提升豆丹产业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未来,豆丹产业将超越传统的养殖与销售模式,进入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这不仅是一个养殖产业的故事,更是一条融合了创新、责任、文化与科技的乡村振兴之路,豆丹小虫子托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梦想

高效农业-豆丹繁育基地.JPG